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日前聯合下發《關于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從2016年起,每個市選擇2%的村,阿壩、甘孜、涼山各選擇5個村至15個村,按全省每年1000個村的規模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通過試點努力將農村社區建成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農村居民生活共同體。
根據《實施意見》,我省將從基層黨組織建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信息化建設、村級治理、社會組織、基層民主協商、社區文化和法治建設10個方面著力,促進試點村全方位“變臉”升級。
試點農村社區建設要適應城鄉人員流動和產業發展特點,創新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擴大黨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加快建立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新型農村社區配套產業和項目。建設農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站),實現每個村都有“1+6”村級公務服務設施。推行“前臺一口受理,后臺分工協同”運行模式,實現社區公共服務項目“一網通”、居民身份證辦事“一證通”,通過新媒體平臺保障外出人員民主權利。
建立健全以村黨組織為領導核心,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決策,村民委員會執行,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群團組織、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社會組織為補充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村級治理體系。出臺優惠扶持政策大力培育發展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農村社區社會組織,引導城市社會組織向鄉村延伸,通過購買服務、直接資助、以獎代補、公益創投等方式支持農村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普遍建立村民代表聯系戶制度,探索建立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決策專家咨詢、顧問制度,鼓勵專業社會組織參與決策咨詢,鼓勵駐村(社區)單位代表、專業社會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企業等參與民主協商。通過道德講堂、文化禮堂、村民課堂弘揚公序良俗,創新發展鄉賢文化,加快推進幸福美麗新村(社區)文化院壩建設,保護和傳承民俗節慶、特色建筑、民間工藝,完善“中國社區”標識。
我省將探索設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建設,并健全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機制。支持城市社會專業人才到農村組建專業服務團隊和創辦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農村社區工作人員也要按規定參加社保和繳納住房公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