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最近“佛系青年”這種無所謂的消極態度飽受批判。不過既然對什么都不大走心,指望通過一些批評就扭轉這一群體的人生觀明顯是不現實的。所以,我更感興趣的是,為什么有很多90后青年會甘當“佛系”。
第一,我認為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很多90后并無太大動力改變生活境況。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是短缺經濟,那時候的年輕人就如《大江大河》里的宋運輝,楊巡和雷東寶一般,改變命運的意愿極其強烈,充滿奮斗熱情。而現在,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溫飽早已不成問題,而且很多90后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一般也多少會補貼子女生活,所以由于感受不到太大的生活壓力,90后自然也就缺乏奮斗動力。
第二,變革期社會充滿不確定性, 90后找不到努力的方向,索性消極對待。一方面,奮斗無用感蔓延。勞動致富似乎被資本致富的觀念所取代,所以沒有資本的90后會生出無力感,干脆放棄奮斗。另一方面,技術革新越來越快,而新興技術產業門檻又很高,這也給90后帶來無形的壓力,他們認為憑借自己無法改變現狀,于是甘當鴕鳥。最后,價值觀也日趨多元。關于幸福,成功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定義,這也意味著主流無法給90后們提供一種凝聚共識的價值觀,這些都將加劇青年的虛無感。
第三,此外,互聯網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巨大差距進一步加劇了90后的無意義感。互聯網給青年們帶來了海量信息,讓青年們感嘆“貧窮限制了想象力”,也讓青年們看到更多更廣泛的人生選擇,然而大部分青年生活的現實其實可選擇余地很小,虛擬和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也讓青年們變得更加麻木不仁。所以佛系們要么自暴自棄,要么在虛擬世界尋求安慰。
所以,如果說80年代,青年們需要的是平臺和機遇,那么21世紀,90后“佛系青年”需要的是信仰的力量。這份信仰需要教育去給予。比如在知識迭代迅速的時代,大學在傳授知識外,更應該傳授通識,培育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其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發掘自己的興趣,找到人生的意義;這份信仰也需要企業給予。新時期的企業應該善于為員工勾畫藍圖,用核心理念去吸引員工為之奮斗。這份信仰還需要主流輿論給予。奮斗的青春最美麗的價值觀應該得到共識,各行各業都應該選出奮斗的標桿,讓青年們找到看齊的方向。
以上內容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