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今,寫論文、投稿、出書,常有一個字數的下限要求。這固然有一定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奇怪心理在作祟:仿佛字數多了才顯得有學問,篇幅長了才能體現思考的深度,長篇大論才會把問題分析透徹。很多時候,文章字數的多少,并不能代表理論修養和學識儲備。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如果缺乏獨創性的理論貢獻,只能算是文字的堆砌和知識的羅列。而許多有影響力的著作,就很短小精悍、簡明扼要。《共產黨宣言》僅僅一萬多字,比現在一篇碩士生的論文字數都少,但這一萬多字,卻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銳利思想武器。
最適合做這段文字標題的是:
A.莫以字數論長短
B.濃縮的往往是精華
C.文章貴在少而精、簡而深
D.歸納和總結,寫作的兩大利器
解析:
文段開篇指出字數設下限雖有合理性,緊接著通過“但”指出有奇怪心理在作祟,并進行解釋,然后指出字數的多少不能代表理論修養和學識儲備,緊接著以長篇大論和《共產黨宣言》為例,從兩個方面進行解釋說明,故文段重在強調論文的好壞和字數多少無關,對應A項。B項”濃縮的往往是精華”,C項“文章貴在少而精、簡而深”偏離文段中心,文段不強調小的少的就是好的,而是文章好壞與字數無關,不能以字數多少進行判斷,排除;D項,“歸納和總結”無中生有,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A。
2.葫蘆諧音“福祿”,代表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季羨林在對劉堯漢先生所著文章《論中華葫蘆文化》的評述中提到,“我國民族確屬兄弟民族,具有共同的原始葫蘆文化傳統”。葫蘆外形柔和圓潤、線條流暢,上下球體渾然天成,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
可盛千百福祿;大肚小肚,能容天下萬物”,葫蘆蘊含著多層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諧、多子等。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葫蘆文化:
A.源遠流長
B.與時俱進
C.內涵豐富
D.寓意吉祥
解析:
文段開篇指出葫蘆的諧音并闡明其美好寓意,并通過季羨林的話進行論證,強調我們有共同的葫蘆文化。后文由葫蘆的外形引出其代表的美好理念,文段尾句再次強調葫蘆蘊含豐富而吉祥的文化,故整個文段旨在強調葫蘆寓意吉祥,對應D項。A項,“源遠流長”強調時間長,B項,“與時俱進”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步,無中生有,排除;C項,“內涵豐富”表述不明確,文段重點強調葫蘆內涵很吉祥,很好,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D。
3.“絲綢之路”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賦予漢代中國和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的名字。但是,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考古發掘的進步,絲綢之路的含義越來越廣,范圍也越來越大。的確,絲綢之路早在漢代以前就存在于中西之間,也不僅僅局限于中國與中亞、南亞,還包括西亞、地中海地區以及海上絲路所連接的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等地;貿易物品也不僅僅有絲綢,還有各種手工制品、植物、動物、美術品等。“絲綢之路”正如同延伸開來的絲綢一樣,有的線路清晰,有的斷斷續續;有時又像
一張廣闊的大網,時時出現絢爛的織錦。
這段文字主要介紹的是:
A.“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
B.考古新發現拓寬了“絲綢之路”的范圍
C.“絲綢之路”密切了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
D.“絲綢之路”的含義和范圍是不斷變化的
解析:
文段首先論述了德國地理學家定義的“絲綢之路”,是漢代中國和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的名字,之后通過轉折詞“但是”強調絲綢之路的含義越來越廣,范圍也越來越大,隨后具體介紹了“絲綢之路”的范圍,由“中國與中亞、南亞”拓寬為“西亞、地中海地區”等地,以及貿易物品由“絲綢”延伸至“手工制品”等,最后指出“絲綢之路”如同不斷延伸的絲綢一樣,范圍含義越來越廣。故文段重點為轉折之后,即絲綢之路的含義越來越廣,范圍也越來越大,對應D項。A項,“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文段未提及,無中生有,排除;B項,“考古新發現”表述片面,文段還論述了“學術研究的深入”,排除;
C項,強調“絲綢之路”的意義,而文段重點論述的是其含義及范圍不斷變化,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D。
4.《中國詩詞大會》這檔節目真正實現了“有意義”與“有意思”的融合,人們不僅增長了知識,而且增進了感情。實際上,“詩詞綜藝熱”的出現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正如語文教育專家所說,這一熱點與當代國人強烈呼喚傳統文化回歸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是國人文化自信的體現。在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依然有著自己的受眾,其關鍵就在于有沒有人去做傳播工作,能不能創新傳播形式,做到既有趣味又有內涵。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A.“詩詞綜藝熱”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回歸
B.當代國人的文化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C.中國文化自信有著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D.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需要加大創新力度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中國詩詞大會》實現了“有意義”與“有意思”的融合,使人們增長了知識、增進了感情,之后通過轉折詞“實際上”強調“詩詞綜藝熱”的出現,有著時代背景,即當代國人強烈呼喚傳統文化回歸,體現出國人的文化自信,最后提出對策,即在當前的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創新傳播形式,對應D項。A項“詩詞綜藝熱”、C項“中國文化自信”并非文段重點,文段重在強調“中國傳統文化”,排除;B項“多元化”文段未提及,無中生有,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D。
5.“上海精神”將“互信”排在首位,充分體現了“和合”精神。這是因為不管是一個國家內部還是國與國之間,都是信任為先。《論語》中,子貢問孔子,作為執政者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之間如何做選擇,孔子認為“信”是優先的選擇,因為“民無信不立”。“互信”的觀念,超越了國際上流行的一般國際關系理念,讓“做好鄰居”深入人心。上合組織多年來的發展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從最開始對于邊界問題的成功解決,到應對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威脅,再到當前強調求同存異、合作共贏,“互信”都是基礎。
這段文字介紹了:
A.“互信”對現今國際關系理念的超越
B.儒家思想對解決當前國際問題的啟示
C.上合組織在國際舞臺上發揮作用的基礎
D.“上海精神”強調“互信”的背景和意義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上海精神”重視“互信”,接著對其原因進行解釋,并列舉了《論語》的例子進行論證,后文指出“互信”是上合組織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基礎,故文段重點強調“上海精神”對于“互信”的重視,對應D項。A項,“對現今國際關系理念的超越”,對應文段解釋說明的部分,非重點,且缺少“上海精神”這一主
題詞,排除;B項,“儒家思想”僅能對應文段《論語》的部分,屬于解釋說明的部分,非重點,排除;C項,“基礎”表述不夠明確,并未明確指出是“互信”的作用,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