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遺傳
B.學校環境
C.社會環境
D.個體活動
解析:個體在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中所表現出來的個體主觀能動性,是促進個體發展從潛在的可能狀態轉向現實狀態的決定性因素
2.把大班上課,小班研究和個別教學三種形式結合起來的教學組織形式是( )
A.文娜卡特制
B.道爾頓制
C.特朗普制
D.分團制
解析:特朗普制是本世紀50年代出現于美國,由教育學教授勞伊德·特朗普創立。它把大班上課、小班討論、個人自學結合在一起,以靈活的時間單位代替固定統一的上課時間。大班集體教學由優秀教師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給幾個平行班統一上課。之后的小班課研究討論大班課上的教材,由15-20人組成一個小班。然后由學生個人獨立自學、研習、作業。教學時間分配為:大班上課40%,小班研究占20%,個人自學占40%。
3.教師作為教育專業人員必須具備現代教育理念,樂業敬業及努力奉獻的風范,這是指教師的( )
A.專業理想
B.專業知識
C.專業能力
D.專業自我
解析:教師的教育專業知識素養包括:①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其中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屬于條件性知識。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中有專業知識的拓展與深化,教師必須具備從事專業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內容,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一般文化知識
4.下列有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隱性課程
B.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校必修課程
C.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習的重要形式
D.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側重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解析:顯性課程也稱正規課程指學校所開設的所有課程,即在課程表上應該體現的課程,顯著特點是計劃性。隱性課程也叫潛在課程,無形課程或隱蔽課程,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具體學習環境中所獲得的“計劃外”的知識、觀念、情感等,不是課程計劃中所預期的東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規定的中小學必修課程,是計劃之內預期的課程,因此是顯性課程而非隱性課程。
5.提出教學過程以解決學生的情感問題為目標的教學理論是( )
A.皮亞杰的認知結構發展理論
B.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理論
C.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理論
D.赫爾巴特的傳統化教學理論
解析: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是20世紀中期,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將其心理治療觀推廣到教育中,形成的在西方國家廣為流傳的一種教學模式。非指導性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情感為基調、教師是促進者、學生自我發起的學習與教學模式。這一模式著眼于教學的長期、間接的效果、傾向、變化和整個人格的發展,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