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冬春交際,你我都感受到了云經濟強勁的脈搏。當人們無法如期到崗上班時,云會議、居家協作辦公成了補救之法;當大中小學屢屢推遲開學時間時,各類云課堂與網課成了救急之策;更不要說在線生鮮、外賣點餐、網約車平臺等,成為維系城市基本運行的重要方式。
歷史總是孕育出驚人的巧合。17年前“非典”疫情過后,我國電子商務領域迎來井噴發展,諸多電商巨頭更是由此勃然而興。17年來,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業態已成為當代中國的時尚名片。在這背后,是通訊技術不斷迭代、物流渠道不斷織密、國民經濟不斷上云。17年后的今天,新冠肺炎疫情則全方位檢驗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色。
如今,承壓的中國經濟正在給出一份挺過難關的答卷。盡管從具體細節來看,云經濟的潛力依然較大,然而云經濟并非一朵“浮云”,它好比一只風箏,須有一根線繩牢牢操控方可搖曳起舞,這根線繩便是實體經濟。
當光纖寬帶互聯網已覆蓋城鄉時,卻在山區與邊遠地區出現信號差;當電商物流愈發四通八達時,卻在下鄉入村“最后一公里”卡殼;當在線生鮮銷售逐漸成為大城市日常時,卻在三四線城市遭遇“生鮮不鮮”;網上選好了貨物,卻因市場關閉而遲遲無法發貨……
歸根結底,云經濟是實體經濟的“倍增器”。它的根,終須扎在厚實的實體經濟沃土中。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折射出實體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一場疫情,讓世人見識到新經濟業態的潛質,更看到實體經濟的基石作用。
云經濟之于實體經濟,有如櫻桃之于蛋糕。只有擺脫那些華而不實的噱頭概念,將蛋糕做大做好,這枚櫻桃才會更加醒目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