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表明,語言不僅僅是人們用以交際的工具,也不僅僅是相關文化的載體,還是人類社會的認同源
泉和認知機制,是文化的生命。語言一旦失落,文化即無法繼續生存和發展。一如語言,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
接觸,促使不同文化共同發展繁榮,它們之間相互改造相安共存。所以,多元文化格局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所
依賴的良性文化生態。語言不斷滅亡,文化生態便不斷遭受破壞。誠如一位學者所言:如果有一天生活在地球
上的人們只說一種語言的話,那么,這個世界就走到了盡頭。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A.人類社會的形成與發展依賴于語言的產生
B.語言生態狀況對文化生態狀況有重要影響
C.語言多樣化對社會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D.語言的民族性依賴于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
解析:
文段先通過“不僅僅是……也不僅僅是……還是”論述了語言的重要性,并通過反面論證突出語言對于文
化的重要意義。接下來指出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促進文化繁榮,接著通過“所以”引導結論:多元文
化格局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而語言滅亡就意味著多元文化生態的破壞。即語言多樣性直接影響到社會
持續發展,尾句通過學者的話來論證語言多樣性對于世界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故文段意在強調語言多樣化對于
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對應 C 項。 A 項,“人類社會的形成”無中生有,且“依賴于”表述過于絕對,排除;
B 項,偏離文段核心話題“語言多樣化”,且文段重在論述語言多樣化對于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而
非單純討論語言對文化的影響,排除; D 項,“民族性”無中生有,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 C。
2.現在很多人形成了一種習慣,要找什么問題、線索、資料,不假思索就去打開搜索引擎。可是網上的
信息往往真假參半,怎么能不加考辨就當作研究的依據呢?再說,這種只有結果、沒有過程的行為,并不助于
思考力的提升,反而可能形成“偷懶”的慣性。人們理解某種事物,往往需要逐步去了解和熟悉,這過程可能
有許多感性的認知,是重要的積累。如果過多依賴網上的結論,容易形成碎片式、拼貼式思維。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碎片化思維不利于人們感性認知的形成
B.人們應增強對互聯網海量信息的辨識能力
C.過于依賴互聯網會阻礙人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D.互聯網深刻改變了人們理解事物的方式和途徑
解析:
文段先指出人們越來越習慣通過上網搜索的方式查找資料、解決問題,隨后從兩方面指出上網搜索存在的
弊端,包括信息真假參半,以及可能形成“偷懶”的慣性。接下來進一步分析,指出理解和思考的過程很重要,
而人們如果過多依賴網上的結論,忽略過程,就容易形成碎片式、拼貼式思維。故文段意在論述過于依賴互聯
網的不良影響。C 項影響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可對應“碎片式、拼貼式思維”,即思維不夠深入不夠系統,
符合文意。 A 項,文段重點在于討論過度依賴網絡的弊端,而非“碎片化思維”的弊端,偏離核心話題,排除;
B 項,增強信息辨識能力僅對應了過度依賴上網搜索的其中一個弊端,表述片面,排除;
D 項,“改變”表述不明確,且文段探討的是“過于依賴互聯網”的影響,偏離核心話題,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 C。
3.企業、媒體等出于利益考量,傳遞出一些物質主義的消費理念,使部分人過分追求消費水平的提升,
忽視了對自身債務負擔及環境資源保護的重視,這類現象應當引起關注。一方面,我們處于經濟轉型期,國家
呼吁刺激消費拉動內需,人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消費升級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傳統文化推崇節儉節約,
反對物欲橫流。事實上,國家鼓勵消費并不是鼓勵浪費,也是希望在改善人民物質生活水平與環境資源可持續
利用之間實現平衡,引導居民把握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之間的平衡。
這段文字針對的主要問題是:
A.過度消費對環境的破壞
B.消費者的盲目消費傾向
C.商家對消費理念的誤導
D.傳統的節儉觀念被淡忘
解析:
文段開篇提出問題,指出部分企業媒體等誘導人們過分追求消費水平的提升,從而忽視了自身的債務負擔
及環境資源保護問題。接下來通過“一方面……另一方面”進一步分析,指出我們仍需要推崇節儉節約,文段
最后通過轉折詞再一次強調國家鼓勵消費并非鼓勵浪費,人們仍然需要把握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的平衡。故文
段針對的問題是過度追求消費水平的提升的問題,對應 B 項。
A 項,文段沒有明確指出“破壞環境”,排除;
C 項,“消費理念的誤導”表述不明確,并沒有指明是哪方面的誤導,排除;
D 項,文段針對的問題并非僅僅是傳統節儉觀念被淡忘,還有不健康的消費理念所帶來的的環境資源保護
問題,表述片面,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 B。
4.在許多“80 后”的童年、少年記憶中,漫畫還是一摞摞的雜志和成套的畫冊,從電腦、手機上看網絡
漫畫,已是成年后的事情了。但這卻是“90 后”“00 后”們漫畫閱讀的起始階段。隨著數字網絡技術的發展,
“互聯網+漫畫”改變和顛覆了原來的產業格局。網絡的優勢吸引了大量漫畫作者通過網絡平臺展示自己的作品。
從電腦端的漫畫網站、博客、論壇,到移動端的微博、微信,許多漫畫作者以網絡為載體,吸引了眾多粉絲,
創造出許多知名漫畫形象。
這段文字主要介紹:
A.互聯網對漫畫傳播方式的影響
B.不同年代接觸漫畫的不同途徑
C.網絡對漫畫作者與讀者的吸引力
D.數字技術對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
解析:
文段開篇介紹,“80 后”童年和少年記憶中的漫畫是雜志或者畫冊,“但”表轉折,轉折之后強調“90
后”、“00 后”閱讀漫畫是從手機或電腦上開始的,即互聯網改變了漫畫的傳播方式。后文通過“創作者”的
角度進行詳細論述,漫畫創作者通過互聯網進行漫畫的創作、吸引粉絲,進一步對前文的觀點進行論證。故文
段重點為轉折之后的內容,強調互聯網對于漫畫傳播方式的影響,對應選項,A 項符合文意,當選。
B 項,缺少“互聯網”這一主題詞,并且“不同途徑”文段應為并列結構,而文段重點為轉折之后的內容,
反推與文段不符,排除;
C 項“對讀者的吸引力”無中生有,文段重點強調的是漫畫載體的改變,與文意不符,排除;
D 項“閱讀習慣”概念擴大,文段只強調了漫畫,與文意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 A。
5.哲學思維是一種高度抽象化和理性化的思維。哲學思維的這種特點并不表明哲學與生活無關,也不表
明它所討論的只能是一些純粹思辨的、冷冰冰的問題。其實,哲學的抽象性主要是指論證方式,而非哲學問題。
哲學中的問題來自生活和科學,都是確實且普遍存在的。當這些問題上升為哲學問題時,就抽象化了,因為哲
學是以普遍性的概念和范疇形式來表述和論證這些問題的。如存在和意識的相互關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問題
等,這些問題在沒有上升為哲學問題前,都以具體問題的形式出現。可以說,所有哲學問題在生活和科學中都
有類似的特點。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
A.哲學思維的思辨性特點
B.哲學與現實生活的關系
C.哲學研究問題的普遍性
D.哲學論證方式的抽象性
解析:文段開篇介紹哲學的特點,說明哲學不是與生活無關的,不是只討論一些純粹思辨的問題的。隨后通過轉
折詞“其實”指出,哲學問題并非是抽象性的,哲學的問題是來自生活和科學的,是普遍存在的。后文詳細介
紹哲學問題是普遍性的原因。尾句“可以說”總結前文,說明所有的哲學問題在生活和科學中都具有類似特點,
即反映出普遍性特點,對應 C 項,當選。
A 項,“思辨性”為開篇否定的觀點,與文意不符,排除;
B 項,“與現實生活的關系”表述不明確,沒有強調哲學的普遍性,且“現實生活”表述片面,文段最后
還指出與“科學”也具有類似特點,排除;
D 項,“論證方式的抽象性”不是文段重點,文段重點為哲學研究內容,而不是研究方式,與文意不符,
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