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材料內容均來源于網絡
了解更多熱點材料和備考資料,可關注官方微信號:htgwy01
一、材料背景
(1)華西都市報:幫助健忘老人回家“我們都有老去的一天”
近日,廣東衛視拍攝的“健忘老人迷失蓉城,吃飯忘付錢”的視頻在網絡上火了。面對街頭走失的買菜老人,4名年輕人接過老人的菜籃子,頂著烈日把老人送回家;年輕母親帶著年幼的兒子送老人回家,母親幫提菜籃,男孩用小手牽著老人;看見忘記付錢的健忘老人,多家店主店員都表示理解并讓老人離開;陌生老人饑腸轆轆,有女孩邀請老人一起擼串,還有女孩先是逃離,又返回邀請老人去餐廳吃飯……
事后,這些為“健忘爺爺”伸出援手的好心人才知道,一切只是一檔真人秀節目。9月15日,節目播出后,全國網友為溫暖的成都人點贊。雖然是一場真人秀節目,卻在細微處展現了平凡人的善良和智慧。
(2)光明日報:平凡人的善良是城市文化底色
成都市民用開放的態度,用他們發自內心的善良,瞬間改變了很多人對社會生態的觀感。讓我們看到,善良,特別是普通人的善,從來都沒有走遠,而是一直縈繞在我們身邊。當這種善良發揮出凝聚人心的公共效應,就會讓人們生出認同感,讓固有的“門縫里看人”“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以及言語戾氣、情緒偏執得到修正,讓更多的人意識到:用溫和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并給予陌生人信任和溫暖,我們的城市會更美,社會發展會更有力量。
一項調查顯示,對于向陌生人傳遞善意,61.7%的受訪者表示可以“喚醒人們心中的善意,減弱身上的戾氣”,50%的人表示可以“增加對陌生人的信任感,待人處事變得輕松”,48.6%的人認為“可以增加生活的幸福感”,47%的人認為會“降低社會成本”。看來,善意尤其是來自陌生人的善意,確實能減少戾氣等不良情緒,讓每個個體更坦蕩、更快樂,讓社會更趨向良性秩序。
(3)相關新聞鏈接
成都有一位“黃桷蘭婆婆”——91歲的羅錦鳳一直認為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因為她被整座城市呵護著。這位在鹽市口賣了10年黃桷蘭的老人,生意莫名的好。一位影樓的老板每天來買50串串好的黃桷蘭,持續了兩三年;起風天,城管小哥會把她攙到擋風的墻邊……
每年在炙熱的六月,趕高考總會成為整個城市共同的事業。的哥們、交警們、志愿者們,就像在經歷比考生答題還重要的任務。那兩天,成都有接近一半的出租車,會加入送考生趕考的大軍,免費的。
——成都商報:天經地義有善舉 是成都人的公共邏輯
二、熱點解析——愿社會多一些“平凡之善”
現實中,我們往往會因很多所謂“新聞”,而生出失望來。明星的婚變帶來輿論的狂歡,狗血劇情直指道德甚至法律的底線;師徒反目皆因利益而起,在公共空間爭吵到盡人皆知;有人為了超車而拳腳相向,有人對受傷的孩子視而不見,還有人做起了碰瓷的生意、騙人的買賣……然而,那些“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判斷,在成都街頭一幕幕的溫情中遭遇反例,套用最近正火的句式來說是,“人心猶在,不訴薄涼”。如此多自發的點贊也說明,我們多么渴望能廓清霧霾,讓眼睛看到光、讓心靈萌動愛,讓善成為我們的精神滋養。
我們是不是有太強的心理暗示,讓自己相信道德已經貶值、善行已經破產,因而在小聲的嘀咕中,給了自己背對著善走開的借口?我們是不是因為有冷漠和乖戾就不再相信人性,因而一邊充滿怨念一邊過度自保,在一次次的遲疑與延宕中,讓自己也成為沉默的一分子?或許,我們真的需要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多一點信心,真的需要向成都街頭的這些熱心人們學習,不能因為預設了惡,而忘記了善。這些凡人善舉讓人看到,善,一直都在,從未離開。
普通人的善心善行,是我們社會最寶貴的資源。我們可以問“這個社會怎么了”,卻不能不看到,這個社會還有更多的善、更多的美不能忽略、不容忘記。
對于普通人而言,作出驚天動地感人之舉的幾率終究太少,而衡量一個社會“善”的氛圍,也往往并非是看其涌現了多少好人榜樣,而恰恰是要看它的公共生活之中,是否展現了一個寬容的、有同理心、同情心的人文環境。就這一點而言,電視鏡頭記錄下的,或只是一個太小而更具儀式感的切面,那些蘊藏在更多公共生活細節中,鏡頭之外的被化為生活的善,或更能真切體現出一個社會的溫度與常態,也更具有穿越時間的力量。
如今,“讓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如果我們都能以這些普通人為榜樣,表達善意、傳遞善舉,并讓它成為一種自覺,那我們的社會就會充滿祥和,國民素質和文明素養也就能不斷提高。有了“平凡人的善良”這樣的美好底色,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就一定能繪制出美麗的文化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