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材料內容均來源于網絡
了解更多熱點材料和備考資料,可關注官方微信號:htgwy01
一.材料背景
原標題:新京報:北京三無“外賣村” 聚集百余黑店
兩個月來,新京報多路記者進入飯館暗訪,陸續應聘9家飯館服務員、雜工。它們無一例外均無“餐飲許可”,在外賣平臺的默許下上線,搖身變成生意火爆的正規店。它們店面狹小,專營外賣,北京像素物業部門直言,這里的100余家餐館,90%以上都是無照經營。
網絡訂餐在改變寫字樓白領、社區居民日常習慣的同時,也出現了泥沙俱下的情況,形成了這個萬人規模的“外賣村”。
102家走廊餐館
多家餐館老板介紹,自2011年北區建成交房,這些飯館就出現了,到了2013年,漸漸上了外賣平臺。沒有環保測評、沒有營業執照、沒有衛生許可和餐飲許可證,并不影響開店。小區里競爭激烈,每年甚至每月都有新店退出或者新加入。
“有檢查就關幾天門,店主也不擔心相關部門的檢查。”一家外賣平臺業務經理透露,小區物業曾提出把所有飯館集中到9號樓,統一管理,但最終沒有推進。目前的管理僅是“早上偶爾會去檢查樓道,看看有沒有招牌占道,垃圾有沒有及時清理”。
北京像素物業公司客服部馬經理表示,2011年像素北區建成后,由于周邊沒有餐館,就默許一層底商經營餐館,從而形成風氣。
由于小區樓房商住兩用,業主出租開餐館是個人行為,馬經理稱,物業苦于沒有強制清理權利,管不了。如果有嚴重擾民現象,得到其他業主授權后,物業可以代為起訴。對于一層現在新裝修的店鋪,物業要求其簽訂裝修協議,禁止餐飲經營,但已有的102家餐館,仍無法管理。
“像素餐館90%沒有證照”,馬經理稱,對于小區餐館無照經營的情況,物業已經上報給工商、食藥監等部門,曾清查過一次,但現在依然存在。
個別商家辦“管理執照”掩人耳目
按照正常流程,申請開餐館需要前置審批,即在工商部門拿到營業執照前,必須先得到餐飲服務許可證,兩證齊全才可到稅務部門辦理稅務登記。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北京像素個別有“工商執照”的餐館,用的都是餐飲管理執照,按照規定,其經營范圍并不包含餐飲服務。
憑借自己的人脈,老板楊明(化名)借到了朋友的工商執照,在美團和百度外賣平臺上線外賣,近期又重新回歸餓了么,其中美團外賣為其銷量貢獻最多,每月達1700余單。
老板田源(化名)想著把吉太太灌湯蒸餃做成連鎖店。“我已經都找好人了,要注冊公司、申請商標了,有專門干這個的,一千塊錢,公章都有。”
“只要先p個假照,在網上申請,走流程,等業務經理找商家的時候,好好跟他說說,就沒問題。”
“我現在和業務經理們都好熟,什么事兒都好說。”田源說連營業執照都是“他們教我p的”。
“每個人有自己的手段,我就是喝酒。”這是田源引以為傲的做事方法。
二.相關評論
名義上,外賣平臺也會要求相關餐廳上傳營業證照,并號稱會派區域業務經理實地查核。可誠如我們所見,此類做法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一者,由于平 臺服務提供方的放任和監管缺失,讓不合格的餐飲企業輕而易舉地進入了受公眾信任的大平臺。再者,基于平臺搶占市場份額的考量,尚處于初級擴張期的外賣電 商,客觀上存在著盡可能多吸收店家招攬顧客的沖動。北京像素小區出現的“外賣村”,最直觀地反映出外賣平臺既缺乏治理意愿又缺乏治理能力的窘境。
互聯網所引發的業態變更,從來都是一個“賦權”的過程。網絡外賣的興起,實質上導致了“決定餐廳能否入場”的權限,由監管部門轉移到了平臺電商。而硬幣的 另一面是,有多大的權力便應承擔多大的責任,掌握著市場入口的各家外賣平臺,顯然應該拿出更多誠意和心力,扮演好守關者的角色。當然,對于政府主管部門而 言,也同樣有必要重新設計自身的監管模式,以求真正適應網絡訂餐時代的消費特征和交易方式。
——新華每日電訊《黑‘外賣村’呼喚訂餐監管模式升級》
就食品安全監管來說,針對外賣業亂象,食藥監等部門也要擔起責任。
本質上,很多線上外賣的問題,根源還是線下實體餐館處在了強效監管半徑外。而餐館無證經營、衛生不達標等問題,就在工商、食藥監等部門的監管職能范疇內。對于某些黑店跟平臺可能有的勾連,有關方面就應介入調查,并依法處理。
據了解,在新京報曝出那些外賣餐館衛生條件差、無照等亂象后,當日上午,北京市食藥監局聯合工商、安監、城管等部門,對海淀、朝陽等上百家餐廳進行集中 查處,并對北京像素小區內100多家餐廳關停。其反應可謂迅速,而在這類“曝光——治理”的良性互動鏈條外,日?;樽C執法也要加碼。
毋庸置疑,線上外賣作為O2O新業態的衍生物,本身并無原罪,但在中國,有些黑心作坊乘虛而入,將無店面、難發覺的外賣視作對“互聯網+”風口的把握,這無異于對新經濟的抹黑。
——新京報《面對‘外賣村’亂象,監管部門守土有責》
對于用戶和消費者來說,不管是網絡訂餐還是傳統就餐,都只是形式上的區別,最關心的始終是食品的安全、衛生和品質。但是,相對于餐廳、飯館等傳統餐飲場所,網絡外賣相對隱蔽。監管有時候難以全覆蓋地觸及各個角落,導致現實中的網絡外賣很大程度上處于外部監管的盲區。而在內部監管方面,一些網絡平臺基于盈利沖動,在審核商戶資質時睜只眼閉只眼,放任、默許無證商家進入平臺,甚至引導商家虛構信息。內外皆有漏洞,安全問題頻出也就不足為奇了。
以網絡為載體的訂餐業務,引入了強大的競爭機制和評價機制,卻沒有配套的監管機制與之相對應。監管跟不上行業發展,勢必引發巨大的問題。作為一種新生的蓬勃力量,不管是從法律上還是從道義上,互聯網企業都應該致力于促進社會的進步和行業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利用其虛擬的載體鉆制度的漏洞,這無異于“飲鴆止渴”。
面對前所未有的新業態,政府部門的監管思維、模式、力度也應該進行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切實背負起監管的重任,尋求更有效、更實際的事 前事中事后監管方式。網絡平臺也要自覺接受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利用“大數據”技術的優勢,規范其簽約商戶的行為,推動互聯網與市場監管的深度融合。網絡訂餐如果繼續脫離監管野蠻生長,“舌尖上的誘惑”就會變成“舌尖上的誘‘禍’”。
——新華日報《聚百余黑店‘外賣村’何以成氣候》
三.熱點解析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發展,以“餓了么”、“百度外賣”為代表的網絡訂餐平臺迅速崛起, 其販賣的便捷化餐飲服務迅速改變著都市白領的生活方式。然而,近日,隨著以北京像素小區“外賣村”亂象的曝光,網絡訂餐的食品安全問題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也對網絡訂餐這一蓬勃發展的行業敲響了監管警鐘。
“外賣村”亂象的出現,具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餐飲從業者缺乏基本職業素養和正確的經營理念。第二,網絡訂餐平臺默許的態度縱容了黑“外賣村”的壯大。雖然網站在名義上要求入駐商家都需要具有餐飲營業證,但在實際操作中確沒有認真核實,導致假證、借證的情況屢見不鮮。第三,有關部門的監管具有臨時性,雖然在媒體曝光以后,有關部門迅速做出反應,但只要沒有形成長效的日常監管模式,類似的黑“外賣村”還會在一段時間以后改名換姓,卷土重來。這也是黑“外賣村”屢禁不止的原因。
要徹底根除“外賣村”亂象,保證公眾“舌尖上的安全”,需要各方長期共同的努力。第一,媒體和公眾要發揮監督作用,對發現的危害食品安全的商家要堅決曝光,讓黑心店家無路可走。第二,網絡訂餐平臺需擔負起企業責任。在網絡訂餐服務為訂餐平臺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的同時,企業也應該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建立嚴格的入駐標準,對商家的營業資格要嚴格核實。第三,有關部門要建立長效的監管機制。除了對已出現問題的商家及時整頓處理以外,還要加強日常監管,將此類亂象扼殺在搖籃中。
途途君在此預祝各位考生備考順利,馬到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