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材料內容均來源于網絡
了解更多熱點材料和備考資料,可關注官方微信號:htgwy01
一、材料背景
7月5日強降水侵襲湖北江漢平原至鄂東北一帶,其中,最大降雨出現在武漢蔡甸站,達217.3毫米。受強降雨影響,武漢市6日早晨出現嚴重內澇,多路段車輛無法通行,受強降雨影響,今晨武漢市內出現嚴重內澇。多條交通主干道被水淹沒,車輛無法通行,給武漢市民的交通出行帶來了極大不便。
7月24日晚開始,河北保定出現新一輪強降雨,阜平、涿州、滿城,保定市區等地出現50毫米以上的暴雨,。連續強降雨,導致保定市區已經出現城市內澇,交通受阻。
受一夜暴雨影響,7月7日江蘇南京多處道路積水嚴重,車輛無法通行,匝道下不了高速,有些地方積水近一米。南京交警八大隊被淹,不少交警開私家車、著便裝執勤巡邏。地鐵三號線、一號線部分站點、軌道進水,列車間隔將較大。7月7日凌晨,南京南站動車所動車庫發生圍墻倒塌,據網友爆料,出庫方向咽喉區圍墻倒塌200立方米,影響多個方向所有動車出庫,乘務員也被困在動車所里。上午,上海鐵路局南京動車段回應稱受影響線路正在全力搶通,陸續恢復。
二、建設“海綿城市”
怎樣從通俗的角度理解“海綿城市”建設?
答: 據北京市水務局相關專家介紹,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 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應當能夠很好地應對汛期從小到大的各種降雨,使其不發生洪澇災害,同時又能合理地資源化利用雨洪水和維 持良好的水文生態環境。
海綿城市的本質追求和階段特征是什么?
答:過去在水利里面有“防洪排澇”這個詞,在城市里面我們過去只有排水,沒有“澇”這個說法。為什么現在澇變得嚴重?就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先地上后地下,基礎設施欠賬太多的結果。
海綿城市一定是構建三個尺度的系統。不僅有社區尺度,現在做的工作都在這個尺度上,但實際上我們還有城市尺度的措施,還要有流域尺度的措施,只有這三個尺度匹配起來,才能解決城市受淹的問題。
海綿城市進程
2013年12月,習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針對城市缺水問題提出,“必須順應自然,打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2014年2月發布的《住房和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工作要點》中提出“大力推行低影響開發建 設模式,加快研究建設海綿型城市的政策措施”的要求。2015年4月首批16個試點城市“出爐”。國家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榜如下: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
——京華日報《五問“海綿城市”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
記者采訪獲悉,相對往年雨季的全民吐槽,今年武漢的主城區,包括著名的看海勝地——武漢大學周邊,漬水緩解了很多;而網絡發聲相對較弱的邊遠城區,則是重災區。
家住漢口的律師吳良濤告訴記者,武漢市內原來的漬水點基本沒有漬水,包括很嚴重的老漢口,也沒有因為水災導致室內交通大堵塞;而被淹得嚴重的是東湖高新區和江夏區以及新州,是武漢近年發展較快的新城區。
參與當地多個地下管網項目建設的武漢悍路威科技負責人何鈞認為,武漢市這幾年在地下管網清淤和管網建設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海綿城市試點工作,也還是起到一些作用。
——中國園林網《湖北需靠海綿城市破題內澇之困》
鄭州作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率先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鄭東新區的建設實踐經驗表明,海綿城市提供了一種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治理的智慧治水新思路,我國重點內澇區應加快建設步伐。一是規劃設計要融入海綿理念。即在城市的總體規劃、專項規劃以及控制性詳細規劃制定的過程中,將“海綿城市”的理念充分融入各層級規劃之中。
二是建設實施要嚴守剛性標準。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規范,編制海綿城市關鍵性內容和技術性指標,對蓄水總量、濕地面積、地面透水性、下凹式綠地率、徑流系數、雨水回收率等進行嚴格控制。
三是治理目標要做到統籌兼顧。在豐水期,通過河流水系及排水系統的疏通,減少地表雨水徑流量;在枯水期,通過積存水資源的釋放,調節城市氣候;對受到破壞的城市綠地、水體、濕地等,綜合運用技術手段,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生態,使其生態功能得到恢復。
四是技術應用要突出科技創新。在海綿城市實施過程中,有效運用生態建設、水污染防治、新型材料、物聯網等方面的新材料、新技術。
五是管理體制要實現協調聯動。建立部門協作機制,推進工作聯動,明確規劃、建設、市政、園林、水務、財政等多部門責任分工,形成各司其職、齊抓共管、運轉高效的海綿城市建設格局。
——經濟日報《讓城市成為 ‘吸水海綿’ 》
三、熱點解讀根據住建部2010年對32個省的351個城市的內澇情況調研顯示,自2008年,有213個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積水內澇,占調查城市的62%;內澇災害一年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就有137個,甚至擴大到干旱少雨的西安、沈陽等西部和北部城市。“逢暴必澇”幾乎已經成為我國各大城市常態,每年夏天“在某某地方看海”都會成為網絡熱點。事實上,城市內澇頻發,正反映出我國城市建設中的不足。
城市內澇原因分析:一,城市排水系統滯后,設計標準偏低。二,城市盲目擴張,湖泊、洼地等自然蓄水地被破壞,城市不透水面積增多。三,只重視地面上的發展,忽視地下排水網絡的修建和升級。
城市內澇的治理:
常規城市內澇治理思路:改善城市下水道排水系統,增強城市排水能力。弊端:工程量大,費時費力。
新的城市內澇治理措施:建設海綿城市。保證城市中有足夠面積的綠地、洼地、濕地等人工或自然“海綿體”,在強降雨來臨時可以充分將雨水吸收、滯蓄甚至凈化、再利用。好處:降雨來臨時,最大限度確保雨水吸收,減輕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有效緩解城市內澇。保護了河湖、濕地等自然景觀,保護城市生態系統,改善城市環境,在不降雨時給市民提供綠色休閑場所。
途途君在此預祝各位考生備考順利,馬到成“公”!